内部平台English
产品与服务
Products Services
产品分类售后服务市场合作
产品资料
首页产品与服务 产品资料

肿瘤疾病知识

2015-07-14

疾病知识

  • 一、肿瘤的基本概念

    肿瘤是机体某部位组织异常增生而形成的一种新生物,通常形成肿块,故名肿瘤。

    所谓组织的异常增生,是指肿瘤的组织增生脱离了一般的组织正常生长的规律,主要表现为组织结构的不典型性和生长与机体的不协调,以及代谢方面的一定特征性。组织结构的不典型性,即肿瘤细胞的结构与其起源组织的细胞有相似、甚至相同之处,但却有一些特性,如瘤细胞的多种形状(多形性)、排列紊乱和异常细胞核分裂相等。这种情况在良性瘤不明显,在恶性瘤则比较突出。生长与机体的不协调性,在炎症、组织修复等情况下,组织细胞多有增生,等增生到一定程度就停止生长,受着机体的控制,是与机体相协调的,如组织损伤后长出肉芽和疤痕组织,愈合后就不再生长了。而肿瘤一旦发生,瘤细胞不断生长,多数不会自行停止,机体不能有效的控制它,表现出与机体的不协调性。代谢方面的一定特征,一些材料说明,肿瘤组织的代谢较非肿瘤细胞增强。如蛋白质代谢(特别是合成代谢)增强,糖酵解过程增强,核酸代谢增强。

    二、肿瘤的分类和命名

    机体任何部位的任何组织都会发生肿瘤,可发生良性肿瘤,也可发生恶性肿瘤,因此肿瘤种类繁多,特性各异,必须进行科学的分类和命名。正确掌握肿瘤分类和命名的原则及方法,有助于对肿瘤有个系统的概念,对各个具体肿瘤可确定正确的诊断名称,并当看到肿瘤的名称,就能了解它长在什么部位、起源于何种组织、是良性瘤还是恶性瘤,从而可进一步分析其特性,为医疗处理提供依据。

    肿瘤的分类

    (一)按组织起源分类 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上皮组织肿瘤 来自被覆上皮(鳞状上皮、移行上皮和柱状上皮等)及腺上皮的肿瘤。

      2、间叶组织肿瘤 来自胚胎时中胚叶所分化发育的各种组织,又可分为以下主要几类:

       (1)结缔组织肿瘤 来自纤维组织、脂肪组织、软骨和骨组织等肿瘤。

       (2)骨肉组织肿瘤 来自平滑肌和横纹肌的肿瘤。

       (3)脉管组织肿瘤 来自血管和淋巴管的肿瘤。

       (4)造血组织肿瘤 来自淋巴组织和骨髓的肿瘤。

      3、神经组织肿瘤

    来自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神经鞘膜细胞等的肿瘤。

      4、其它类型肿瘤

    有些来自上述两种以上的组织,还有些来自胎盘等特殊组织的肿瘤。

    (二)按生长特性分类

    分为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两大类。主要是根据肿瘤生长的方式、速度、有无转移、组织结构,以及对机体的危害程度等多方面的情况来区分的,这在下面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特征及区别中将详细叙述。

    把两种分类方法结合起来,既说明肿瘤的起源组织,又说明肿瘤的性质,如分为良性上皮组织肿瘤、恶性上皮组织肿瘤;良性结缔组织肿瘤等。

    肿瘤命名的原则是依据生长部位、组织起源和生长特性,主要是区分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名称。

    1.良性肿瘤

    命名方式为“生长部位+起源组织+瘤”。如长在背部的、由脂肪组织长出来的良性瘤,称为背部脂肪瘤,与此类同,可称为面部血管瘤、子宫平滑肌瘤等。良性瘤中来自被覆上皮的(皮肤、膀胱等处),瘤组织常向表面呈乳头状突起,称为乳头状瘤,如膀胱头状瘤、阴茎乳头状瘤等。来自粘膜柱状上皮的良性肿瘤统称为腺瘤,如胃肠道腺瘤、甲状腺瘤、乳腺腺瘤等;有的腺瘤因分泌物潴留而开成囊肿,称为囊腺瘤,习惯上亦称囊肿,如卵巢囊腺瘤。

    2.恶性肿瘤

    主要有以下两类不同名称:癌,来自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癌("癌"字在我国古书中和岩字相同,形容癌组织一般较硬,有些癌块突出表面,好似岩石)。起源不同上皮组织的癌,命名方式则不同,如皮肤鳞状上皮细胞癌、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等。其中由粘膜柱状上皮或腺上皮发生的癌。根据其分化程度的高低可分为两型:癌细胞分化较高,呈腺体状排列的,称为腺癌,如胃腺癌、直肠腺癌等;癌细胞分化低不作腺体排列的,称为单纯癌。

    有时癌细胞和起源组织间差别很大,分辨不出究竟来源于那一种上皮,则称为"未分化癌"。

    肉瘤,来自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这一类肿瘤一般质地较软,切面细嫩,呈粉红色,形如鱼肉,故名)。起源于不同间叶组织的肉瘤。命名方式为"生长部位+起源组织+肉瘤",如背部脂肪肉瘤、胃平滑肌肉瘤、颈淋巴结淋巴肉瘤等。

    3.其它命名

    除上述的良性瘤、恶性瘤一般命名原则和方法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命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起源于胚胎组织或未成熟组织的恶性瘤,称为母细胞瘤,如肾母细胞瘤。来自神经组织的某些恶性肿瘤也称为××母细胞瘤,如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胶质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等。此外,也有少数良性肿瘤以"母细胞瘤"的名称命名,如肌母细胞瘤等。

    起源于造血细胞组织的一类恶性肿瘤习惯称为"白血病",如髓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

    起源于胎盘组织的良性瘤称为葡萄胎;恶性瘤称为绒毛膜上皮癌。

    肿瘤组织包括一个或二个以上的胚层所分化来的多种组织等),称不混合瘤。

    肿瘤组织不仅包括三个胚层来的多种组织且开成器官的结构,称为畸胎瘤,如睾丸畸胎瘤,卵巢皮样囊肿等。

    三. 肿瘤的基本结构

    不管什么肿瘤,都由主质和间质两部分构成。

    (一)主质

    肿瘤的主要成分和特殊成分。肿瘤不同,主要成份也不同,实际上主质也就是肿瘤细胞。如鳞状上皮细胞癌的主质是鳞状上皮癌细胞,腺癌的主质是腺上皮或粘膜柱是皮癌细胞。

    (二)间质

    包括纤维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等。关键的功用是作为肿瘤细胞(主质)的支架,供应肿瘤的营养,排泄其代谢产物。每种肿瘤的主质各有特点,但间质基本结构相同。主质和间质构成肿瘤的统一体。主质决定肿瘤的类型和性质(良、恶性),肿瘤通过间质和机体发生联系,如血液供应就是通过间质来实现的。

    四.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方式

    (一)恶性肿瘤除呈膨胀性生长外,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生长方式,就是浸润生长,即恶性肿瘤细胞沿组织间隙、淋巴管向周围组织浸润。 由于这种浸润的生长方式,恶性肿瘤组织与周围组强没有明确的分界,所以肿瘤的实际范围往往超过肉眼所能观察的范围,在作外科切除时,应把肉眼所见的肿瘤连同周围相当范围的组织或有关的淋巴结一并切除;如切除不净,可造成手术后的复发。

    (二)生长速度快,很少能自行停止生长

    恶性细胞分裂迅速,肿瘤在短期内可明显增大,且整个病程比较短。如肝癌、胃癌等在数月内就可长得较大、较广泛。一般肿瘤的恶性程度越大,生长越快,病程越短。

    (三)常发生转移

    一部分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脱落,沿血管、淋巴管或体腔到达其它部位,在该处继续生长,形成续发性肿瘤,这个现象称为转移。所形成的续发性肿瘤称为转移瘤,如肝癌转移至肺,称为肺癌肝转移。 转移有以下几种方式:

    1.淋巴路转移

    恶性瘤细胞侵入淋巴管,引起相应部位淋巴结发生转移瘤。瘤细胞侵入淋巴管,一般以瘤栓(成团的瘤细胞形成栓子)的形式,随淋巴液流到淋巴结,也可沿淋巴管不断向前蔓延生长,到达淋巴结。进入淋巴管的瘤细胞,多数情况下是沿淋巴管顺流而行;但有时也可逆流而行 。淋巴路转移多见于癌。

    2.血路转移

    瘤细胞进入血路,主要是直接侵入静脉而入血液的(动脉很少被侵入,可能由于管壁较厚而不易被侵入的缘故),也可由淋巴管转入血流。进入血流的瘤细胞也往往以瘤栓的形式,随血流运行,在某处停留,即可能在该处继发转移瘤。 血路转移往往多见于肉瘤。晚期的恶性肿瘤病人可因直接的血路转移可由淋巴路转入血路,可发生较广泛的血路转移。

    3.种植性转移

    位于胸腔、腹腔内的肿瘤,瘤细胞可脱落下来,附着在浆膜腔内,种植于浆膜面而形成娄发性肿瘤。

    4、易复发

    由于手术时未将肿瘤切除干净,或将肿瘤细胞种植于伤口,或已转移至它处的肿瘤细胞未被清除,或致瘤的因素继续存在,都有可能在手术后一定时间,在原来部位或它处长出与原来相同的肿瘤,这称为复发。

    5、对机体影响严重

    恶性肿瘤可从几方面对机体产生严重影响:

    (1)侵蚀、破坏正常组织

    (2)机械性阻塞与压迫

    (3)坏死、出血

    (4)疼痛

    (5)恶病质

    五.肿瘤的发生和预防

    一般认为肿瘤(主要是癌)的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化学致癌因素

    机体与一定量的某些化学物质长期或反复接触后,可引起肿瘤.这些化学物质称为致癌因素。常见的有煤焦油、粗石蜡油、芳香族胺类、亚硝胺类及偶氮染料等。

    (二)物理致癌因素

    包括热、放射线机械刺激等因素,如多次烫伤及创伤(宫颈创伤等)引起的组织增生,有时可形成癌。

    (三)生物致癌因素

    包括病毒和寄生虫等。

    (四)机体对肿瘤的影响

    机体的内在因素如神经、内分泌系统状态及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等因素对肿瘤的发生也有重要影响。

    (五)癌前期病变

    某些病变本身虽不是癌,但却有转变为癌的倾向,可成为癌的发生基础,这些状况称为"癌前期病变"。常见的癌前期病变有以下几种:

    1、乳腺囊性小叶增生

    2、粘膜白斑病

    3、慢性溃疡

    4、大肠多发性息肉病

    5、肝硬化

    肿瘤预防

    (一)肿瘤的三级预防

    1.病因预防 即Ⅰ级预防,消除致癌因素,防患于未然。

    (1) 重视防癌宣传

    正确认识癌症,树立癌症是可防可治的观念,养成科学、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

    (2)加强环境保护

    针对化学、物理、生物等致癌因子、促癌因子的预防措施。

    (3)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如避免吸烟、大量饮酒和食用霉变、烟熏及腌制的食品,减少脂肪的摄入量,不偏食,不吃过热的食物,少吃煎炸食物。

    (4)关注精神心理卫生

    加强个人思想修养,胸襟要宽广、豁达,注意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变化,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

    2. “三早”预防 即Ⅱ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 临床预防 即Ⅲ级预防,其目的是防止病情恶化,延长寿命。

    六. 肿瘤的治疗方案

    (一)迄今为止尚无一种简单的治疗方法或药物能治愈所有肿瘤,而且从长远来看可能性也不大。

    (二)现有治疗肿瘤的有效方法

    1. 应用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方法将局部肿瘤祛除。如手术、放射治疗、热疗、冷冻、微波切除或杀灭肿瘤;应用抗肿瘤药物或某些病毒局部涂抹或注射杀灭肿瘤。这是目前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如有可能应当首选。

    2. 针对肿瘤播散的内科治疗,主要是各类抗肿瘤药物。通过各类化学药物和内分泌药物,最大限度地杀伤肿瘤细胞和增进机体的免疫功能。

    3. 针对机体抗病能力的生物治疗。肿瘤患者存在免疫缺陷,应用生物治疗,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消灭微小病灶。

    4. 靶向治疗。包括封闭肿瘤表面受体的单克隆抗体治疗;通过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的治疗;通过改变肿瘤调控的基因治疗。

    5. 器官移植在某些肿瘤的治疗中已经取得一定成功。肝移植治疗肝癌已经开展,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6. 中药,无论在减轻化疗及放疗副反应,还是在对肿瘤的杀伤方面,都有确切的疗效。

    (三)综合治疗

    根据病人的机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期)和发展趋势,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从而较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

    (四)个体化治疗

    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参考治疗指南,制定更加符合患者的治疗计划。

    七、抗肿瘤药物分类

    迄今为止,我国抗肿瘤药物已发展到6大类,180多个品种,近年来,由于以单抗药物为代表的分子靶向药物发展迅速,也有将以利妥普单抗、伊马替尼等代表的该类药物单独形成靶向抗肿瘤药的一个新类别。

    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公布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西药抗肿瘤药由细胞毒药物、激素类药物、辅助及其他药物3大类组成共80个通用名药物,抗肿瘤中成药及辅助用药共34个药物,合计为114个品规。

    根据抗肿瘤药物的性质和来源分为6类,即烷化剂、抗代谢药物、抗生素、植物药、激素和杂类。

    根据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常分为细胞毒类药物、改变机体激素平衡而抑制肿瘤的药物(激素类)、生物反应调节剂、单克隆抗体等。

    抗肿瘤中成药根据其作用机理,大体可分为抗肿瘤药、止痛药和增强机体免疫力药三类(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扶正祛邪)。

    八、肿瘤内科治疗的原则

    (一)适应症

    1、对化疗敏感的全身性恶性肿瘤,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和恶性淋巴瘤等病人为化疗的首选对象。

    2、已无手术和放疗指征的播散性晚期肿瘤或术后、放疗后复发的转移病人。

    3、对化疗疗效较差的肿瘤,可采用特殊给药途径或特殊的给药方法,以便获得较好的疗效,如原发性肝癌采用肝动脉给药或大剂量化疗加解救治疗的方法。

    4、癌性胸、腹腔和心包腔积液,采用腔内给药或双路化疗的方法。

    5、肿瘤引起的上腔静脉压迫、呼吸道压迫、颅内压增高病人,先作化疗,以减轻症状,再进一步采用其他有效的治疗措施。

    6、有化疗、内分泌药物治疗、生物治疗指征的病人。

    7、手术前后或放疗前后需辅助化疗的病人。

    (二)禁忌症

    1、白细胞总数低于4.0×109/L或血小板计数低于80×109/L者。

    2、肝、肾功能异常者。

    3、心脏病心功能障碍者,不选用蒽环类抗癌药。

    4、一般状况衰竭者。

    5、有严重感染的病人。

    6、精神病病人不能合作治疗者。

    7、食管、胃肠道有穿孔倾向的病人。

    8、妊娠妇女,可先做人工流产或引产。

    9、过敏体质病人应慎用,对所有抗癌药过敏者忌用。

    (三)注意事项

    1、需要综合治疗的病人,应做好系统安排和合理的综合治疗计划。

    2、内科治疗必须在有经验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中应根据病情变化和药物毒副反应随时调整治疗用药以及进行必要的处理。

    3、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血象、肝肾功能和心电图变化,定期检查血象(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

    4、年龄65岁以上或一般状况较差者应酌情减量用药。

    5、有骨髓转移者应密切注意观察。

    6、既往化疗、放疗后骨髓抑制严重者用药时应密切观察血象,并及时处理。

    7、全骨盆放疗后病人应注意血象,并根据情况掌握用药。

    8、严重贫血的病人应先纠正贫血。

    (四)停药指征

    1、白细胞低于3.0×109/L或血小板计数低于80×109/L时,应停药观察。

    2、肝肾功能或心肌损伤严重者。

    3、感染发热,体温在38℃以上。

    4、出现并发症,如胃肠道出血或穿孔、肺大咯血。

    5、用药两个周期,肿瘤病变恶化,可停用此方案,改换其他方案。

    九、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

    抗肿瘤药物具有杀伤癌细胞的作用,即其治疗作用,但与此同时,对人体的某些正常组织器官细胞亦有一定的损害,这就是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在临床应用时,抗肿瘤药这两方面的作用是有差别的,如两者等同存在,这个药物则不能用于临床。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效应和特殊效应,如变态反应。

    各种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有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肝肾损伤、出血性膀胱炎、心肺毒性、神经毒性、其他不良反应。

    骨髓抑制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白细胞总数的减少,继而血小板减少,严重者可出现全血减少。

    胃肠道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便秘、腹痛、口腔炎等。

    其他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听力减退、脱发、色素沉着、指甲变形、皮疹、发热、局部组织坏死、过敏反应等。

    根据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对人体的影响程度有以下分类:

    1、Karnofsky分级 ①轻度反应(+):不需治疗;②中度反应(++):需要治疗;③重度反应(+++):威胁生命;④严重反应(++++):促进死亡或致死。

    2、WHO分级 分0、1、2、3、4度。

    3、ECOG分级 分0、1、2、3、4度,因毒性死亡者为5度。

    十、抗肿瘤药物的疗效评价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抗肿瘤药物的疗效制订了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

    (一)肿瘤病灶的种类

    一、肿瘤病灶的种类

    1、可测量病灶:

    临床或影像学可测双径的病灶。

    ① 临床检查可测量的病灶:如皮肤结节、浅表淋巴结。

    ② 影像学检查可测量的病灶:肺内病灶,X线胸片至少≥10mm×10mm,CT检查至少≥20mm×10mm;肝内病灶,CT或B超测量占位病灶,至少≥20mm×10mm。

    2、单径可测病灶:

    如肺内病灶,可扪及的腹块或软组织肿块,仅可测1个径者。

    3、可评价,不可测量病灶:

    细小病灶无法测径者,如肺内粟粒状或点片状病灶、溶骨性转移病灶。

    4、不可评价病灶:

    包括:① 成骨性病灶。② 胸腔、腹腔和心包积液。③ 曾经放射过的病灶且无进展者,为不可评价病灶,但原放射野内如出现新病灶,则可认为是可测量或可评价病灶,然而不得作为唯一可测得病灶。④ 皮肤或肺内的癌性淋巴管炎。

    (二)、WHO疗效测量指标

    1、可测量病灶

    ①完全缓解(CR):所有可测病灶完全消失,而且病灶完全消失至少维持4周后复测证实者,才能评定为CR。

    ②部分缓解(PR):双径可测病灶,各病灶最大两垂直径之乘积总和减少50%以上,并在至少4周后复测证实。

    单径可测病灶,各病灶最大径之和减少50%以上,并至少4周后复测证实者。

    在多病灶时,PR的标准以上述“总和”的消退为标准,并不要求所有病灶均缩小50%。然而任何病灶不得增大,也不得出现新病灶,否则不能评为PR。

    ③无变化(NC)或稳定(SD):双径可测病灶,各病灶最大两垂直径之乘积总和增大<25%,或减少<50%,并在至少4周后复测证实。

    单径可测病灶,各病灶直径的总和增大<25%,或减少<50%,并在至少4周后复测证实。

    然而必须无新病灶出现,并至少经2周期(6周)治疗,才能评定为NC。

    ④进展(PD):至少有1个病灶,双径乘积或在单径可测病灶时单径增大25%以上,或出现新病灶。

    新出现胸、腹水,且癌细胞阳性,也评定为PD。

    新出现病理性骨折或骨折压缩,不一定评为PD。必须经6周以上治疗才能评为PD,如在6周内出现病情进展,则称为早期进展。

    脑转移的出现,如新出现脑转移,即使其他部位病灶有所消失,也应认为系肿瘤进展,但医生也可根据其他病灶有效而继续用药。

    此外,疗效评价标准中,还有报道将稳定SD在分为好转或微效(MR)和无变化(NC),其评价标准如下:①好转或微效(MR):肿瘤病灶两径乘积减少不足50%和增大不超过25%,无新病灶出现,维持4周以上。②无变化(NC):肿瘤病灶的两径乘积减少不足25%和增大不超过25%,无新病灶出现,维持4周以上。

    2、可评价,不可测量病灶

    ①完全缓解(CR):所有可测病灶完全消失,并且至少维持4周以上。

    ②部分缓解(PR):肿瘤总量估计减少50%以上,并维持4周以上。

    ③无变化(NC)或稳定(SD):至少经2周期(6周)治疗后,病灶无明显变化,包括病灶稳定,估计肿瘤减少小于50%,估计肿瘤增加小于25%。

    ④进展(PD):出现新病灶,或原有病灶估计增加大于25%。

    3、溶骨性或成骨性病灶

    也属于可评价、不可测量病灶。

    ①完全缓解(CR):溶骨性病灶消失,骨扫描恢复正常,至少维持4周以上。

    ②部分缓解(PR):溶骨性病灶部分缩小、钙化,或成骨性病灶密度减低,至少维持4周以上。

    ③无变化(NC)或稳定(SD):病灶无明显变化,因骨病灶改变缓慢,故至少在治疗开始8周以上方可评定为NC。

    ④进展(PD):经X线、CT、MRI或骨扫描发现新病灶,或原有股病灶明显增大,但出现骨压缩、病理性骨折或骨质愈合,不作为疗效评定的唯一依据。

    4、不可评价病灶

    ①CR 所有可见病灶完全消失,持续4周以上,在成骨性病灶,骨显像亦须恢复正常,并不少于4周。

    ②NC 病灶无明显变化,至少持续4周,而成骨性病灶无变化需持续8周以上,包括病灶稳定,估计病灶减少小于50%或增加小于25%。

    ③PD 出现任何新病灶,或拥有病灶估计增加25%以上,而腔内积液时,如不伴有其他进展病灶,只是单纯积液增多,则不能评价为PD。

    (三)远期疗效指标

    肿瘤药物治疗的疗效评价,包括近期疗效、缓解期和生存期。

    近期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好转或微效(MR)、无变化(NC)或稳定(SD)和进展(PD)。

    有效病例数(CR+PR)/可评价病例数*100=有效率或缓解率(RR)%,按CR+PR病例计算为有效率,而MR+NC或SD+PD病例为无效病例。

    1、缓解期 自出现达PR疗效之日起至肿瘤复发不足PR标准之日为止的时间为缓解期,一般以月计算,亦有以周或日计算的。将各个缓解病例的缓解时间(月)列出,由小到大排列,取其中间数值(月)即为中位缓解期。

    2、生存期 从化疗开始之日起至死亡或末次随诊之日为止的时间为生存期或生存时间,一般以月或年计算。

    3、生存率 如5年生存率=生存5年以上的病例数/随诊5年以上的总病数

    (四)、病人生活质量的评价

    治疗后病人的生活质量如何近年来受到了极大重视。对早期病例,治疗目的不仅要提高生存率和治愈率,并要提高生活质量。对晚期病例,在延长生存期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也非常重要。生活质量通常以一般状况评分(PS)或体能评分来表达,常用的评分方法和标准如下:

    1、卡氏评分(KPS评分)

    100分:能进行正常活动,无症状和体征。

    90分: 能进行正常活动,有轻微症状和体征。

    80分:勉强可以进行正常活动,有一些症状和体征。

    70分:生活可自理,但不能维持正常生活和工作。

    60分:有时需人扶助,但大多数时间可自理。

    50分:常需人照料。

    40分:生活不能自理,需特殊照顾。

    30分:生活严重不能自理。

    20分:病重,需住院积极支持治疗。

    10分:病危,临近死亡。

    0分:死亡。

    2、ZPS评分或ECOG评分

    0分:能正常活动。

    1分:有症状,但几乎可完全正常活动。

    2分:有时卧床,但白天卧床时间不超过50%。

    3分:需要卧床,白天卧床时间不超过50%。

    4分:卧床不起。

    5分:死亡。

    十一、中医对肿瘤的认识

    中医在两千年以前对肿瘤就有了一定的认识,甲骨文就有"瘤"字的记载,2000多年前的《周礼》中记载周代已有专治肿疡的医生,称为“疡医”。《灵枢经》中有关于瘤的分类,筋瘤、昔瘤、肠瘤、骨疽、肉疽,并认为瘤的起因是由于“营卫不通”,“ 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邪气居其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历代的医学典籍中都有关于肿瘤的记载。直到明代才明确用“癌”字。

    (一)中医学对肿瘤发病因素的认识

    1.外因

    ① 外邪因素 《灵枢•九针论》曰“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多部著作肯定了环境因素对引发肿瘤的作用。

    ② 饮食因素 中医学认为热饮、热食,或过于饮酒,多食厚味、鱼腥、乳酪、不洁之物,易生肿瘤。如清代何梦瑶在《医碥》中说:“好热饮人,多患膈证”。

    2.内因

    ① 精神因素 《灵枢•百病始生》谓:“内伤于忧怒……而积聚成矣。”陈实功论乳癌时指出:“乳岩由于忧思郁结,所愿不遂,肝脾气逆,以致经络阻塞,积结成核。”这些论述皆强调了情志因素的肿瘤发病观。

    ② 脏腑亏虚《素问•通评虚实论》曰:“精气夺则虚”。虚症主要由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所致,如饮食失节、七情劳倦、房劳过度、久病失治、误治、损伤正气等。癌症的发病就是因为脏腑虚损,正气不足,导致毒邪入侵而发病。

    (三)中医学对肿瘤发病机理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癌症的产生主要与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正气不足有关。其发病有内、外二因。外因是癌症发生的重要因素和基本条件;内因是癌症发病的根本和关键。机体在正气亏虚的情况下,遭受外邪和毒的侵袭,可出现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障碍,发生气虚血瘀、痰凝毒聚、邪毒蕴结等病理变化,痰、瘀、毒三者相互博结,阻塞经络,壅塞脏腑,阻滞气血,聚为肿块,发为癌症,因此正气亏虚、痰瘀毒邪蕴结是癌症的基本病机。

    (四)中医学对肿瘤的治疗

    1、扶正培本 《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些记载都说明癌症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正虚邪实的过程,正气虚损是肿瘤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2、活血化瘀 中医认为血瘀是肿瘤发病的又一主要病机。 故以活血化瘀为治疗脑部肿瘤的第二大原则。

    3、抗癌解毒 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生与人体内的毒邪有关,尤其是痰凝湿阻、郁久化火、火毒内蕴、凝滞不化,渐成肿块。另外认为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有邪毒在体内郁滞不能外达。所以我们把抗癌解毒作为治疗脑部肿瘤的又一大治则。

    4、辨病施治 肿瘤的发生发展变化有着共同的病因病机,治疗上采用相同的治则,但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它也有其不同之处,不同的病种,不同的系统,不同的部位都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机变化,所以我们以扶正培本、活血化淤、抗癌解毒为主要治则,结合不同部位和不同病种进行辩证施治。

版权所有:西安正大制药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世锐软件 备案号:陕ICP备1701985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号:(陕)-非经营性-2014-0009